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长春市国家机关接待处理群众信访的若干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11:08:34  浏览:833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长春市国家机关接待处理群众信访的若干规定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长春市国家机关接待处理群众信访的若干规定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11月26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1994年12月1日公布施行)


第一条 为了使我市国家机关做好接待处理群众信访工作,保障信访人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保证信访活动的正常进行,密切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吉林省信访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机关及各部门、各单位必须重视信访工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处理群众信访。
第三条 国家机关的信访机构是代表本机关处理信访的职能机构。信访机构提出的处理意见,有关部门、单位应当认真办理。
第四条 信访人依法进行信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信访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信访人向各级国家机关反映群体意愿,可以通过书信形式,也可以当面反映。需要当面反映的,应当推选代表到信访机构进行反映,对反映同一问题的,代表人数不得超过五人。
第六条 实行逐级上访制度。信访人反映问题应当先向责任归属部门、单位提出,责任归属部门、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并书面答复上访人。
信访人应当服从本单位或承办部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处理意见。对处理意见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同级国家机关信访机构反映,并应提供本单位或承办部门处理意见的书面材料。
第七条 信访人反映跨地区、跨行业的问题或者举报、揭发问题的,不受逐级上访规定的限制。
第八条 信访人利用集会、游行、示威表达群体意愿的,必须依照集会、游行、示威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第九条 对来访人要认真接待,对来信所反映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对重大的信访案件,有关领导要亲自处理。
第十条 信访工作人员对超过代表人数或越级集体上访的,要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信访人依法上访。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应当到现场进行处理。信访人应当听从信访工作人员的引导,按规定进行上访。
第十一条 各级公安机关要维持信访秩序,对在上访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或者由民政、信访部门设立的收容教育机构收容遣送,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无理取闹,冲击、滞留机关,妨碍公务,阻塞交通,扰乱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
(二)将老、弱、病、残人员或儿童弃留在各级国家机关进行要挟的;
(三)侮辱、谩骂、殴打或者携带爆炸物品、凶器威胁、恐吓工作人员的;
(四)制造谣言、诽谤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五)纵容煽动群众闹事的;
(六)以上访为名,流窜行骗,影响社会治安的。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及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在信访工作中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久拖不办,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及各部门、各单位对上级机关交办的信访案件,应当在三个月内结案,并按要求上报处理结果;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结案的,应当向交办机关说明原因,提出请求延期,并在延期的时限内结案。
第十四条 信访工作人员应当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联系群众,模范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信访工作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国家机关应当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 信访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机关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处理信访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丢失、隐匿或者擅自销毁信访材料的;
(三)泄漏信访机密或者将控告、检举材料交给被控告人、被检举人的;
(四)利用职权受贿、索贿、徇私舞弊的。
第十六条 本规定也适用于本市的政党、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信访工作。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12月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财法[2004]5号

部内各单位,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了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有关建立实施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制度的精神,同时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我们对2000年12月18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的《财政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财办发[2000]78号)进行了修改,制定了《财政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二OO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附件:

财政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财政执法监督,提高财政部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行政执法,是指财政部机关、财政部派出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财政部委托的组织(以下统称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财政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行使财政行政职权,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活动。
第三条 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财政行政执法中有过错的,依照本办法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是指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因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第五条 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应当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处罚与过错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核、批复或者调整中央财政收支预算的;
(二)违反规定审核、拨付财政资金的;
(三)违反规定办理中央预算外资金开户、资金拨付的;
(四)违反规定办理审批、审核事项的;
(五)违反规定办理减、免、退税的;
(六)违反规定收费、征收基金的;
(七)违反规定参与和干涉政府采购中的商业活动的;
(八)违反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向行政机关返还或者变相返还实施行政许可所收取的费用、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的;
(九)违反规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或者产权纠纷调处和行政裁决的;
(十)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处理的;
(十一)违反规定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的;
(十二)违反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
(十三)违反规定使用罚没票据或者收费票据的;
(十四)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财政资金的;
(十五)利用职务之便徇私枉法、收受贿赂的;
(十六)没有法定依据委托有关组织实施行政执法的;
(十七)指派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执法的;
(十八)其他依法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行为。
第七条 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八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承担:
(一)因执法人员个人过错的,由该执法人员承担责任;
(二)行政执法意见经单位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有过错的,应由该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执法人员分别承担相应责任。但因执法人员故意隐匿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而导致错误批准的,应由执法人员承担主要责任;
(三)行政执法意见经相关司局会签并报部领导批准后有过错的,应由直接负责的执法人员及其所在司局的负责人、会签司局经办人员及其所在司局的负责人、以及签字批准的部领导分别承担相应责任。但提出正确意见而未被采纳的直接负责的执法人员、会签司局经办人员及其所在司局的负责人不承担责任;
(四)经集体讨论后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有过错的,主持会议的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其他参加讨论决定的人员承担相应责任,但提出正确意见的人员不承担责任;
(五)根据单位负责人的行政指令执法有过错的,应由该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直接负责的执法人员承担相应责任;但直接负责的执法人员提出反对意见的,该执法人员不承担责任;
(六)指派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由指派人承担责任。
第九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没有规定的,根据事实和情节,分别按照下列规定追究:
(一)责令检查、改正;
(二)内部通报批评;
(三)取消委托执法资格;
(四)给予行政处分;
(五)依法追偿全部或者部分赔偿费用。
第十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承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隐瞒事实真相的;
(二)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的;
(三)利用职务之便徇私枉法、收受贿赂的;
(四)过错发生后,隐瞒或者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
(五)妨碍案件查处工作的。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承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过错的;
(二)主动配合查处工作的;
(三)因过失造成过错且情节、后果显著轻微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
第十二条 被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在当年的公务员考评中不得评为称职以上等级;其所在单位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第十三条 人事教育司、监察部驻财政部监察局(以下简称驻部监察局)具体负责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查处工作。部内其他司局应当积极协助、配合。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提起: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财政部提出申请;
(二)人事教育司、驻部监察局发现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职责权限决定追究有关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三)部内其他司局发现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有过错的,应当向人事教育司、驻部监察局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建议。
第十五条 人事教育司、驻部监察局收到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申请或者建议后,应当在15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受理。
其他司局收到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申请后,应当及时移送人事教育司、驻部监察局。
第十六条 人事教育司、驻部监察局应当在受理之日起90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事教育司、驻部监察局申请复查,或者依法向有权机关申诉。
人事教育司、驻部监察局应当在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2000年12月18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的《财政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财办发[2000]78号)同时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开审判正在服刑的罪犯又犯罪的案件可否组织劳改犯参加旁听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开审判正在服刑的罪犯又犯罪的案件可否组织劳改犯参加旁听问题的批复

1980年6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川法研〔80〕95号请示已收阅。关于公开审判正在服刑的罪犯又犯罪的案件可否组织劳改犯参加旁听的问题,我们认为,根据人民法院法庭试行规则第五条规定的精神,公开审判这类案件,不应组织劳改犯参加旁听。但可以召开一定范围的公开宣判会,组织劳改犯参加,或者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印发罪行材料,对他们进行遵守法律、法令和监规的教育。
此复。